图片
国庆前夕,到访大寨,总算了结了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。
大寨,这个上世纪响当当的名字,堪称一个奇迹,一个壮举,更是一面旗帜,一首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壮丽乐章。时过境迁,改革开放的当今,大寨怎么样了,她能与时俱进,续写往日的辉煌吗?多年来,这样的疑问总在脑海中闪现。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满天飞的今天,终于可以走近她,一睹真容,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了。
原先以为,大寨既有虎头山,又有狼窝掌,肯定地处偏僻,远离闹市。其实不然,我们乘坐的商务车,从昔阳县城出发,仅用了十几分钟,便就抵达了大寨景区门前。也就是说,大寨距离昔阳县城,仅有5公里之遥。尽管紧邻县城,但它坐落在虎头山下,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,村里七沟八梁一面坡,地块零碎,土层贫瘠,水土流失严重,耕地资源极为匮乏,说它是穷山恶水,一点也不为过。
大寨现在实行景区管理,参观需买门票。我们一行除去司机,全是耄耋老者,属于免票对象。尽管老年特征明显,但是身着制服的门岗,仍然手持每个人的身份证件,探身车内,逐一核对。看来,大寨人就是大寨人,骨子里早就养成的爱岗敬业劲头儿,就到啥时也不会衰减。
游览是从登临虎头山开始的。虎头山海拔1100米,因山形酷似一只昂首咆哮的猛虎而得名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以陈永贵,郭凤莲为代表的大寨人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硬是凭借两只肩膀一双手,在虎头山上开山劈石,垒坝造田,建成了令人惊叹的层层叠叠的“海绵田”,孕育出了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的大寨精神。
图片
深秋时节的虎头山,草木葱茏,植被茂密,松柏挺立,满目苍翠。昨夜一场秋雨,将一条窄窄的石板小路洗得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我们一行人,沐浴着雨霁天晴后的暖阳,呼吸着山野才有的清新空气,跟在导游身后,举起手机,耳听手拍,紧一阵忙活,生怕漏听了导游的每一句解说,错过了虎头山上的任何一处景观。
一路听着看着,心中疑窦顿生:极目之处,梯田层叠,蔚为壮观,但是多为树木,少见庄稼。秋天本是高粱红,谷子黄,五颜六色,层林尽染的时节,可是眼前这块硕大无朋的画布上,怎么尽被深绿泼染,显得色彩多少有点单调呢?咨询导游,导游告我,现在的大寨,集体经济已经转型,已从过去的单一农业生产,转向了工业、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共同驱动的经济形态。目前,农业收入在村经济中的占比仅为3%。即使农业,也非单一粮食种植,而是形成了林业、果蔬等多元发展的集约模式,经济效益更是大幅提升,绝非当年可比。
是啊,无工不富,无农不稳,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。但是,任何事物都有时代的局限性。在那计划经济年代,大寨人以农为本,创造了奇迹,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,他们是好样的。如今,它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,培育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业态,成功实现经济转型。什么叫与时俱进,这就是与时俱进。因此,如今的大寨依然是好样的,依然是值得学习的榜样!
图片
虎头山上,辟有陈永贵的墓地。墓地背靠青山,有228级青石台阶直通山下。石阶刻意分为5组,每组的数量蕴含了陈永贵生命中的几个重要阶段,以此唤起人们对其一生的追忆与回顾。陈永贵的半身塑像,静静地挺立在虎头山下的纪念广场。只见这位上世纪的传奇人物,头扎白毛巾,身穿对襟夹袄,额头皱纹深刻,神情平和而又刚毅。站在这位曾被推上国务院副总理高位的老人面前,自己心中彷佛重又激荡起了当年的历史风云。评价历史人物,必须运用唯物史观,不能脱离当时的客观环境,更不能运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完美。每个人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,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,我们是如此,陈永贵也不例外。他虽因为历史机缘,被人推上了并非本人刻意追求的政治高峰,但他代表了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,不愧为新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,仍然值得我们怀念和景仰。
图片
虎头山的半山腰建有大寨展览馆,馆内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,集中展示了大寨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。尤其是简洁明了、铿锵有力的陈永贵语录,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例如:“大寨田是辛苦田,没有辛苦哪有甜”、“集体是社员的靠山,社员是集体的主人”、“山高没有志气高,石硬没有骨头硬”、“灾害大没有集体力量大,困难多没有我们的办法多”等等等等,不胜枚举。这些语录,既是生活经验的积累,又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辩证思考,朴实而睿智。谁说农民没文化?谁说农民出生的国务院副总理没水平?这就是文化,这就是水平!微风轻动,虎头山的阵阵松涛告诉人们,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,不管外人如何评价,陈永贵永远活在大寨人心中!
坐落在虎头山下的大寨村,分为新旧两个片区。旧村东西长条形布局,两排石头窑洞,酷似两列火车车皮。远远看去,就像两排上了年纪的老人,相对而坐,饶有兴趣地聊着大寨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新村一水儿的二层小楼,白墙红瓦,错落有致。村内街道整洁,安静祥和,篮球场、阅览室、学校幼儿园、超市餐馆等等一应俱全,村民的日常所需,完全不用出村,即可就地解决。导游告诉我们,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,大寨村民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。青壮劳力几乎不用外出打工,在村就能上班挣钱。60岁以上的老人,除去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外,村里每人每月再补200元,年满70岁,则将补助增加到300元。现在的大寨,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少有所教,老有所养,人们安居乐业,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。
时间不早了,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寨,开始返程。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飞奔,我的脑子也在不停地转动。这次行程虽然短暂,但是印象极为深刻。大寨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,一路走来,有过辉煌,也有过艰险,甚至也遇到过挫折,产生过迷茫。但是,不管历史风云怎样变幻,大寨人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的精神始终没有丢,发展集体经济、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。正因如此,大寨人才能紧扣时代脉搏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。当年,大寨作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,创造了辉煌。如今,她更像一位打从上世纪走来的英雄,谦逊地收纳起胸前曾经引以为傲的勋章,轻装上阵,重整旗鼓,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中,连获佳绩,赢得了又一枚令人艳羡、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共和国奖章。啊!这就是大寨,一个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的典范,一面赓续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精神的旗帜,一段与时俱进,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故事!
大寨,祝福您,愿您继续前行,走得更远!
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,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【企鹅号】、【360图书馆】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。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